玲珑尊撇口折沿,宽颈溜肩,黄地细描锦地,沿下环绘如意云头,渲染得宜,立体逼真,挂缀璎珞串珠,其中四组配饰吉字,并有磬如祥***,且添盛绽番莲四朵,橘红亮蓝,清新婉丽。另间饰双鱼四组,更添祥瑞,辅以卷延洋花,异风漫溢。纵然满饰繁密,却有条不紊,井然见序。斜肩下渐敛,器腹外层绿地红龙之间,粉青描金镂空夔纹,并缀四面浮雕开光,妙绘丰鱼成双,畅泳柔波微浪中,穿梭落花水藻间,其中鳜鱼两相对、红鲤同游伴,悠然自得,栩栩如生。从镂空间隙,可窥见内瓶仿明青花缠枝花卉,朵妍各异,妙然生趣。足上加缀黄地锦纹转枝洋花,洋菊、银莲,雅致缱绻,与颈上饰纹相呼应。内颈及器底均施松石绿彩,底署蓝料双方框六字篆款,殊为罕稀。
康蕊君
乾隆一朝(1736-1795年),宫中崇尚新颖之品,务必精益求精,为悦龙颜、得君心,瓷匠费煞思量,方制得如此玲珑尊之妙品佳器,尽显神工***斧。华饰绚烂,兼具古今韵致,以妙趣巧思,昭扬乾隆盛世。此尊,及与此成对者,正如与其他洋彩瓷器,形饰独特,别例无寻,应乃景德镇供御特别烧造之品。
洋彩夹层玲珑尊,当属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(1682-1756年)晚年为乾隆皇帝创烧之新瓷。1740年代初,紫禁城御作坊内,以画入瓷,生动趣真,珍品辈出,惟空间受限,器小而罕。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却无此碍,唐英为讨君欢心,应天时、合地利,领导艺匠吐故纳新,研制洋彩瓷器,强调纹饰独特、千锤百炼,揉合各式繁复技巧及程序,或单或双,五花八门,每器均集埏埴之大成。如此玲珑尊一类,制作殊艰,耗料费工,让唐英诚惶诚恐,尝禀明圣上,虽有试烧,未得御旨,不敢多造。
镂雕夔龙,源溯高古青铜礼器。东周(公元前770-256年)一朝,见证龙纹由繁渐简,形态方折,爪足彷如逗点,头首细小,只能凭龙目辨识(此洋彩尊上交龙则以描金点晴),纵然抽象,仍可看到龙交迭相缠。此类龙纹,东周青铜器上常见,工艺技法有浮雕、嵌错或镂空,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公元前七至六世纪之方壶,龙耳饰纹繁复(收录于《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》,大都会艺术博物馆,纽约,1980年,编号67;图一)。
论古典,器腹鱼藻开光绝不逊于前。道家经典《庄子》中,有载庄周(公元前约369-约286年)时借鱼寄意,其中「鱼之乐」的无拘逍遥,后来更成为文人之梦,惜对帝君而言,谈「鱼之乐」不过闲坐论道,遥不可及。既有道家哲理,**艺术品饰鱼纹者,时有见之。此尊腹上缀鱼儿成双成对,泳于桃花、水藻之间,悠然自得,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(960-1127年)宫廷画师刘寀笔下脍炙人口的《落花游鱼图》卷(现为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所藏,97:1926)。此器之鱼,画风独特,别开生面,巧采浮雕,妙添丽彩,充分展现鳞片虹光的闪烁耀目。
外瓶粉青夹层玲珑,同以赵宋(1127-1279年)为鉴。镂孔套瓶,或取思南宋杭州官窑,老虎洞窑址出土两胆瓶残器,可为左证(杜正贤编,《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》,北京,2002年,图版24及25)。虽有先例,同处浙江的龙泉窑所制却更为世所识,有镂孔胆瓶及梅瓶传世(见东方陶瓷学会展览《China without Dragons. Rare Pieces from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Members》,伦敦苏富比,2016年,编号96,图录即将于2018年下旬面世,图二)。龙泉镂空套瓶,如今学界虽大致定为十四至十五世纪初之物,清代帝王多或归类为宋物。据乾隆八年(1743年)清宫造辨处档案,记「洋彩黄地莲环龙泉夹花玲珑罇一对……传旨着供各配架座」,可悉相类瓷器昔时也以「龙泉」称之。
遥想乾隆当时,远观此尊,或已暗自叹咏,蓦然窥得内藏瓷瓶,满缀青花缠枝花卉,妍姿各异,定必诧为奇事。内瓶所拟饰纹,诚永宣二朝景德镇御窑经典,风行之极,难相匹敌,乾隆年间仿造不厌、珍赏不已。此类明初青花缠枝花卉纹,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水注,其器腹饰样与此类同(见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.青花釉里红(上)》,上海,2000年,图版119;图三),并可比较清宫旧藏清代仿明青花缠枝花卉纹瓶,署乾隆年制款(见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.青花釉里红(下)》,上海,2000年,图版136)。
此玲珑尊肩上的黄地锦地洋花纹,起源却迥然不同。乾隆一朝,高宗复循先祖康熙皇帝(1662-1722年在位)之步履,召请来华传教士进宫供职献技,引入洋风西法,对当朝艺作影响无容置疑。器上曲卷叶纹,显然受法国帝君路易十五(1715-1774年在位)统治时西方流行之洛可可风影响。石贝纹饰(法文 Rocaille),因园林华美石雕得名,后来统称为洛可可,1730年代在法国盛极一时,后更风靡整个欧洲,为室内设计、银作及瓷器装饰迎来新貌。洛可可一词,初用于法国艺术家布雪(Francois Boucher)设计的屏风上,所缀之纹,揉合贝壳、卷叶等图案,锦饰瑰丽,人所喜慕,傲领十八世纪上半叶之潮流,陶染之处,无远弗届,遥及北京御瓷作坊。如此玲珑尊上所饰卷叶,多称为苕茛,或借鉴法国设计师兼画家 Alexis Peyrotte(1699-1769年)之作。Peyrotte 曾参与凡尔赛宫、枫丹白露宫及马尔利庄园(Chateau de Marly)等之室内设计,尤以「**风(Chinoiserie)」为人称着。参考 Peyrotte 一幅苕茛叶饰纹铜版画,和此尊肩上图案尤为相近,版画创作于1740年,与此玲珑尊年代几乎一致(图四,Cooper Hewitt,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)。
虽以西风入瓷,艺匠却未循欧洲常见之不对称设计。瓶颈环饰洋花卷叶,配缀串珠,以及双鱼、吉庆、如意云头等**传统图案,犹如项链规整对称。璎珞圆珠巧添光点,加上如意云头的渐层渲染,让玲珑尊更形立体。
乾隆八年(1743年),唐英上奏称他「新拟得夹层玲珑、交泰等瓶共九种」,又道「工料不无过费,故未敢多造」,得皇上批准才「再行成对烧造」(廖宝秀,《华丽彩瓷:乾隆洋彩》,台北,2008年,页27始)。乾隆帝批阅后要求新式瓷器「俱要成对,如不能成对,即将各样烧造」,但指「不必照随常磁器一样多烧,嗣后按节进十数件」。由此可悉,当时有后配成对之事,这或可解释为何两尊成对、落款有别之惑。
与此玲珑尊成对者,现为私人收藏。该瓶原于2010年11月11日,在英国米德塞克斯郡位于赖斯的班布里奇拍卖行(Bainbridge’s)以四千三百万英镑的高价拍出(编号800,连佣金五千一百六十万英镑),刷新***纪录,消息轰动全球,顿成报章头条。然而交易往后落空,要多待两年才经邦瀚斯以私人洽购形式促成其事。当日原以为该瓶乃传世孤品,如今得见此瓶,方知世间有玲珑对尊。该器底署较常见之青花篆款,但除此年款局部,几无二致。
此玲珑尊所落蓝料双方框六字篆款,极为鲜见,有别于一般洋彩器上之蓝料双方框四字款。松石绿地蓝料款虽罕,仍有例可鉴,如一对婴戏图瓶,分别藏于两岸故宫(见《清宫中珐琅彩瓷特展》,台北,1992年,编号146,及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.粉彩.珐琅彩》,香港,1999年,图版91)。
早于二十世纪初,此尊已现身纽约展售场上,距今已逾百年(图五及六)。在过去近一个世纪,为一家族所藏,潜形匿迹。论纹饰搭配,此对玲珑尊举世无两,但台北故宫有藏器形与此相同之对瓶,可资比较,其「龙泉」镂空也与此吻合,却缺描金,器腹开光画山水,浮雕欠奉,瓶颈同画洋花,隙地却以红代黄(其一见廖宝秀,前述出处,编号69;该瓶又收录在《十全乾隆—清高宗的艺术品味》,台北,2013年,图版II-3.32;图七)。台北对瓶原为寿皇殿陈设器,寿皇殿位处景山正北,与正南之紫禁城坐落同一中轴上,乃历代清帝供奉祖上之所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藏三件洋红地锦上添花龙泉描金夹层玲珑胆瓶,其中两瓶成对原伫端凝殿,另一则存紫禁城养心殿内。
观此尊之配色、纹样、风格、技巧,似专为乾隆皇帝而设。上承高古青铜礼器,隐含先秦哲理之道,揉合北宋绘画、南宋瓷器、明代御窑风格,此器借历代辉煌,照证满清国朝天威。玲珑尊上之洋花卷草,取思洛可可石贝饰纹,蕴异国情调,述说当今帝皇效法圣祖的积极进取,广纳舶来新知巧思,不甘故步自封。雍正帝(1723-1735年)开御瓷祥瑞之风,自此祯符俯拾皆是,此尊上缀吉庆有余,不无敬父尊祖之意。